“美丽校园”给乡村孩子带来第二个“家”的港湾

2020-01-08 10:03 撰稿:光明小使者

新华社南宁11月16日电(记者任耀庭)藤蔓缠绕的栅栏、悬吊的佛手瓜、金黄的百香果,草地上还放着十余把锄头。

打造美丽校园,乡村小学校长杨鹏想到的是建一个这样的菜园子。
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中心小学,360名学生的小乐园是这个占地一亩的生态植物园。

每个班级在这里都有一块专属菜地。学生们每周有一节劳动课,由班主任带领到这里劳作。

杨鹏说,学生不仅上这堂课很积极,课余时间也常到菜园看看自己的作物生长得怎么样了。

菜园的收成学校不会留给食堂,“因为食堂的餐食比这丰盛得多咧”!

2016年,杨鹏用一年1500元的价格向附近农民租了一块荒地。

“我跟他说,这块地荒着也是荒着,不如拿给我做成菜园子,孩子开心,你也有收益。”

“菜园进校园”得益于三江县实施的“美丽校园”项目。后者是“学校全方位环境改善项目”的延伸。

自2006年起,中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推动“学校水、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项目”,旨在为欠发达的中国中西部儿童提供安全饮用水、改善环境卫生设施,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

2013年,这一项目扩展到儿童健康、营养、环境绿化美化、种植园建设和灾害管理等方面,三江成为试点县之一。

从2013年到2016年,十所学校示范厕所的设计和建设获项目资金150余万元。与此同时,三江县投入1180多万元,新建、改建108个学校卫生厕所。截至2018年9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三江县94%的学校有了卫生厕所,这一比例在试点前是18%。

“厕所革命”成功了,但三江县并没有停下脚步。县教育局局长龙怀益说,学校全方位环境改善项目拓展到了学校建设、常规管理、文化特色、生态文明等方面,创建“美丽校园”。

这对和平乡中心小学来说,尤为有意义。因为所有学生都住校,而且超过五分之一是留守儿童。

“很多孩子家里只有老人,还有的孩子父亲外出打工,家里只有母亲,导致他们极度缺乏家长的教育和关爱,”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余彬说。

为支持和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,中国制定专门政策,招聘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。27岁的余彬就是这样到和平乡中心小学任教的。

担任班主任已经三年的她,白天上课,晚上检查学生睡眠情况。此外,她还要带领学生打扫厕所,定时检查寝室卫生,在兴趣课上客串艺术老师……“这让我的工作有些繁忙”。